【梅州】百名台湾客属青年企业家来访,扩大梅州发展“朋友圈”

时间: 2023-10-19 16:34:34 来源: 南方+
【打印】 【字体:

  10月9日,“台湾百名客属青年企业家岭南行”暨“第十届台湾青年岭南行·客家文化体验营”活动在梅州拉开序幕;10月10日,梅台客属青年企业家交流会在梅州世界客商中心举行,架起了两岸青年交流“连心桥”;10月11日,梅台两地青年企业家一同走进梅州广东汉光超顺农旅园、广东辉骏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等参观考察……

  同心同向,双向奔赴。在第六届世界客商大会召开前夕,在广东省文旅厅、广东省海峡两岸交流促进会的组织指导下,梅州邀请台湾百名客属青年企业家实地考察交流,为两岸青年架起“连心桥”,也扩大了两岸青年企业家的“朋友圈”,更为两地的发展创造了更多携手共进的机会。

图片说明

梅州提线木偶书法表演亮相“台湾百名客属青年企业家岭南行”开幕式。

人文亲缘

500多万台湾客家人1/3祖籍梅州

  “我的家乡就是梅州蕉岭!多少年来,找寻到族谱中所记载的‘公太’200多年前居住的地方,回乡寻根问祖一直是我的一个心愿……”在梅台客属青年企业家交流会上,来自台湾苗栗的知名主持人黄晨龙动情地讲述起他与梅州的故事。

  梅台客家文化同根同脉。梅州是台湾客家乡亲的重要祖籍地,其所处纬度大部分与宝岛台湾相同,地缘相近。清代开始,梅台两地联系紧密,交流交往频繁,血缘更亲。

图片说明

10月10日,梅台客属青年企业家交流会在客商中心举行。

  交流会上,嘉应学院客家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夏远鸣作了题为《两岸客家渊源》的主旨演讲,深入浅出介绍了梅台两地的历史与文化渊源,进一步增进了乡情乡谊。

  “台湾客家主要来自福建省的漳州府、汀州府(今龙岩),广东省的惠州府、潮州府、嘉应州(今梅州)。蕉岭县境内的陈、林、钟、徐、汤等大姓,以及梅县白渡的钟、宋、蔡、刘、谢等在台湾均有较大的分布……”夏远鸣用一张张清晰的地图、简洁的语言讲述着梅州客家人在台湾的分布和迁徙路线。台下,两地青年认真倾听,因为那是他们祖先走过的路,也是他们回家的路。

  据有关史料记载:从清代开始,福建、广东大量客家人渡台垦殖,广东嘉应州属(今梅州市属)的各县客家人,纷纷和福建闽南人迁居台湾。台湾500多万客家人中,祖籍梅州的有180多万人,仅蕉岭籍的就有近60万人。

  历史上,在台湾的客家人始终放不下对家乡的眷恋。晚清抗日保台志士、爱国诗人、教育家丘逢甲曾写下诗句:“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万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台湾现代乡土文学家钟理和曾写下诗句:“原乡人的血,必须流返原乡,才会停止沸腾。”清末台湾林朝崧曾写下:“情天再补虽无术,缺月重圆会有时。”他们的字字句句里都是对国土家园的怀念,充满了强烈的民族意识和浓厚的乡土情怀。

  前辈的诗句仍在耳旁,后辈的脚步已经踏上了回家的路。

  由徐廷琮干事和赖美玲组长带队的苗栗县工商发展投资策进会一行41位嘉宾,由台湾台南市林国信理事长带领的海峡两岸台粤交流协会一行20多位嘉宾,以及来自台湾台青总会和台湾回源客家文化交流协会的21位嘉宾,他们一起游历家乡梅州的山水,感受家乡的发展脉动,与家乡的青年交流感情。

  梅州市有关负责同志在“台湾百名客属青年企业家岭南行”暨“第十届台湾青年岭南行·客家文化体验营”启动仪式上表示,梅台客家文化同根同脉,客家文化起着联通梅台两地客家人的重要作用,“希望两岸青年企业家朋友用心感悟客家文化,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认同,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常来常往

厚植两地合作共赢的优质“土壤”

  同根同脉,常来常往,梅台两地交流交往日益密切。

  自1987年以来,从最初的探亲,到寻根问祖、涉台婚姻的大量出现产生新的亲缘关系,再到现在就学、就业、投资的兴起,梅台两地交流交往丰富多彩、密不可分。

  据统计,2013年12月开通直航后,梅台两地人员往来更加密切,3年前,每年来梅探亲台胞达上万人次,梅州居民因私赴台约有5000人次,登记涉台婚姻9000多对。

  2011年,梅州市获批为广东省及全国客家地区首个“海峡两岸交流基地”,共设有6个海峡两岸交流基地交流示范点。

  “基地围绕海峡两岸交流举办各项活动,形成对台工作品牌,搭建与台湾交流合作的平台,构建经济文化交流合作的载体,培育两岸两地合作共赢的优质‘土壤’;开启两岸沟通、了解的窗口,搭建双方相互展示、牵手合作的舞台,开辟新的渠道,对促进客家文化旅游业的快速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梅州市台港澳事务局有关负责同志表示,基地设立以来,台湾来梅祭祖、回乡探亲、观光旅游的各类团体有1200多宗、近8万人次。

图片说明

梅台两地青年、企业家走进客家博物馆了解客家文化,增进情谊。

  近日,由梅州市台港澳事务局主办的“‘四海同心’台湾客籍子弟原乡文化寻根之旅交流活动”在梅州举行,来自台湾的客籍子弟40人参加,其中35人是首次回到祖国大陆。

  活动充分发挥梅州“世界客都”和“海峡两岸交流基地”作用,以大力推动两岸客家文化交流互动为主题,不断丰富海峡两岸交流基地内涵,通过考察交流梅州与台湾的历史渊源、民俗风俗等,寻找共同的客家文化渊源,增进台湾客籍子弟对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了解,特别是对客家文化的了解,亲身感受祖国大陆经济社会发展的成就,加深对两岸一家亲的认同感。

  “通过参观、考察等形式,我们对客家信仰、宗祠文化、客家民居等方面的内容有了进一步了解,很荣幸这次有这样的机会率团来梅州进行客籍子弟客家文化的交流互动。梅台两地客家的交流需要年轻人一代代传下去,让年轻一代知道根在哪里,知道梅台两地在信仰、习俗等方面是一脉相承的。”交流团领队江先生说。

  梅州不仅邀请台湾同胞探亲旅游,还让传统文化、客家青年“走出去”。2013年,嘉应学院启动本科生赴台湾高校研习项目,与台湾大仁科技大学等5所高校签署学术交流与合作协议,至2019年赴台交换生有8批294人。近年来,梅州大型民系风情歌舞客家意象、客家民俗埔寨火龙等纷纷应邀走进台湾,为持续打造梅台经典品牌交流活动奠定坚实基础。

共谋发展

两岸青年携手弘扬客商精神

  千百年来,勤劳勇敢、崇文重教的客家人在世界各地拓荒开埠、建基立业、拼搏进取、发展壮大,成为华人华商的重要群体,铸就了“诚信为道、知识为本、家国为怀、四海为商”的客商精神,为所在国家、地区的发展繁荣和祖国的经济社会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梅州因客而名、因商而兴,作为客家人的主要聚集地和客商的主要发源地,梅州一直以凝聚全球客商力量、弘扬客商精神、助力民族复兴为己任。

图片说明

梅台两地青年、企业家走进客家博物馆了解客家文化,增进情谊。

  在此次岭南行活动中,梅台两地优秀客属青年企业家,围绕“弘扬客商精神 助力民族复兴”这一主题开展圆桌对话。他们在思想上交流碰撞,擦出智慧的火花,纷纷表示将同心同行、携手打拼,让客商精神焕发更强的光芒。

  梅州市明眸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徐硕彦表示,客家精神是他成长路上的重要指引。“我出生在台湾,作为一名客家人,从小就受到了家庭和文化的影响,深刻地铸造了我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激励着我不断前行,勇攀高峰。”

  在圆桌对话上,两地青年企业家说出了他们心中的客商精神。

  梅州市青年企业家协会会长、广东风华环保设备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梁良表示,客商精神包含了爱国、敬业、奉献、诚信、完善自我等内涵,客商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奋斗史。

  梅州与台湾地缘相近、人缘相亲、血缘相通、文缘相连、商缘相生,这里是客籍青年的“根”之所系。

  台湾伟业科技企业公司董事长钱志伟说,客商秉着刻苦坚韧、开拓进取的精神,使客商组织不断成长壮大,在现今,客商精神义利并重和不忘本的核心价值,更显得无比珍贵。“客商精神的核心根本也落实在台湾客商的经营理念中,两岸本一家,在未来,更需要传承客商精神,同心同行,携手合作,共同发扬中华民族的精神,共创国强民安的中华盛世。”

  如何在新时代弘扬客商精神,来自台湾的大卫创意营销销售顾问赵华严建议,多宣传客家文化和客商精神,可以在学校及企业进行推广,“弘扬客商精神需要多方合作,不仅能够激励新一代企业家,还可以推动经济发展并保持客家文化的繁荣。”

  墨湘咖啡店长刘彦辰则认为,弘扬客商精神就要不断地把其融入到自身对工作的态度和价值观。“客商精神强调了创业精神、商业道德、风险承担和商业创新等方面的重要品质。在商业世界中,城市和道德行为对于建立长期的商业关系和声誉至关重要。”

  梅州以亲情为纽带,积极引进台资企业,共同发扬客商精神,携手合作实现共赢。1988年,第一家台资企业落户梅州,至目前在梅注册台资企业已达235家,投资总额达2.55亿美元,实际利用台资1.61亿美元。

  据悉,梅州市台资企业以农业、劳动密集型、中小微型企业为主,在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现代农业、吸纳劳动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2010年成立的“广东梅州梅江台湾农民创业园”就是梅台两地多元发展、互惠共赢的标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