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党派人士刘昕及创新团队探索生物防治扶贫创新模式

时间: 2021-06-08 16:04:59 来源: 本网
【打印】 【字体:

  青藏高原是一个集中连片特殊类型贫困地区,这里地处高寒,农牧民的大部分收入直接来自传统农牧业生产,周而复始地受到严重自然灾害打击,生存条件恶劣,生态环境极端脆弱,生存和发展受到自然灾害的严重影响。在青藏高寒牧区草场常年草原毛虫和草原鼠害严重。草原毛虫又称红头黑毛虫,在虫害爆发年份每平方米草场可高达几百上千条,经常是牧草刚返青就被啃食一光。被草原毛虫严重危害的青藏高寒牧区草场,加剧了草场退化及草地沙化的进程,曾经水草丰美的辽阔草场逐渐形成黄沙肆虐的“无人区”。在草原毛虫危害严重的年份,滥用化学农药大面积捕杀成为主要方法,不仅破坏生态平衡和加剧了农药残留污染,而且严重破坏了三江源生态屏障。2005年国家启动了《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总体规划》,2009年又启动了《西藏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规划(2008-2030年)》,国家明确建设好青藏高原的草原生态屏障。

  利用昆虫天敌“以虫治虫”,是刘昕在攻读研究生时的导师——“南中国生物防治之父”、已故科学家蒲蛰龙院士提出的生物综合防治先进理念。十多年前,刘昕教授与博士研究生钟欣创造性提出,就地取材利用青藏高寒牧区草场草原毛虫作为扩繁天敌昆虫金小蜂寄主昆虫,通过营造天敌昆虫寄生环境提高金小蜂寄生率达到大规模扩繁金小蜂的效果,釆用遥感预测监测草原毛虫发生世代趋势并通过无人机技术将扩繁的金小蜂定点投放到经预测的草原毛虫虫害发生地,是实现对草原毛虫可持续生物防控的有效方法,也是助力青藏高寒牧区草场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抓手之一。

  野外调研发现,青藏高寒牧区草场草原毛虫蛹中有一种寄生蜂具有群集内寄生性的特点,其出蜂量大(1头寄主昆虫中出蜂量多达60多头),是一种不可多得的优秀的寄生性昆虫天敌,在草原毛虫防控领域将有极为广阔的应用前景(刘昕创新团队请寄生蜂权威专家、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杨忠岐教授对寄生蜂进行鉴定,该寄生蜂被鉴定是一新种,命名为“三江源草原毛虫金小蜂”)。博士研究生王海贞在青海玉树州称多嘉塘高寒草场等地开展实地科学实验研究,在青藏高寒牧区草场设置了多个三江源草原毛虫金小蜂扩繁试验样地,连续几年监测的结果显示,实验样地的草原毛虫虫害得到了有效控制,2019年其中三个试验样地的草原毛虫生物防治效果分别达到53.1%、77.8%和58.3%。

  早在2006年,刘昕率领的创新团队自筹资金并先后承担了国家十一五、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和国务院扶贫办等有关冬虫夏草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研究任务,在西藏色季拉山海拔4200米的冬虫夏草适生地建立了“中山大学青藏高原特色资源科学工作站”。创新团队十多年如一日坚守在青藏高原“零距离”开展科学研究,提出了通过恢复冬虫夏草适生地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形成良性循环,有效促进青藏高原冬虫夏草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的一套系统科学措施。2011年,作为中央统战部党外知识分子建言献策小组成员,刘昕通过法律小组朱征夫律师在青海治多县法律援助中牵线联络,治多县委、县政府与刘昕创新团队在海拔4600米的玉树三江源地区高寒草甸合作建立了“高寒草甸冬虫夏草孕育工程高产示范试验基地”。2013年及2014年示范试验区内收获的冬虫夏草,是建立试验区前2012年产量的6.92倍和5.77倍。

  自2006年迄今,创新团队坚守青藏高原科研基地开展科学研究,探索创新扶贫模式并取得一批重大创新成果。刘昕团队2011年荣获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评选的“全国扶贫开发先进集体”荣誉称号,同时刘昕与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唐华俊院士共同荣获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颁发的“第一届友成扶贫科研成果奖”。作为全国政协委员,刘昕提出提案和建议60多份,其中涉及扶贫开发和精准脱贫的提案11份。

  (人物小传:刘昕,无党派人士,全国政协委员,中央统战部党外知识分子建言献策专家组成员,广东省党外知识分子联谊会常务副会长,中山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