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广州增城奶牛场的牛粪,经过100多公里的运输,来到位于惠州惠阳的蚯蚓养殖场。牛粪经过发酵,成为蚯蚓繁殖的“温床”,而蚯蚓的生长又加速了牛粪中养分的分解和转化,使它成为高效绿色的有机肥。
这个蚯蚓养殖场,是85后香港青年李嘉林在老家惠阳的创业成果。
李嘉林原本是香港第一批持证水上直立板教练,从2013年开始,他走上了有机农业创业之路,回到老家惠阳,每天与蚯蚓、牛粪为伴。2019年,李嘉林注册成立了广东惠州市紫电生物科技发展研究有限公司,成为一名名副其实的大湾区新农人。
如今,为了进一步延长有机农业的产业链,李嘉林报名参加了今年的广东“众创杯”创业创新大赛,他和当地的高校教授合作,打算探索蚯蚓粪在电池领域的应用。
变废为宝
把蚯蚓粪有机肥推向市场
在惠阳良井镇霞角村的水田间,有一片大约30亩的场地,是李嘉林的蚯蚓养殖基地。在连片的大棚下,几十条“田垄”上盖着遮光膜,薄膜下是掺有豆渣的牛粪——这正是蚯蚓生长的“温床”。空地上,一台圆筒状的蚯蚓分离机在不停地转动。工人将经过蚯蚓繁殖、分解、排泄过的牛粪铲进分离机一端,随着滚筒不断旋转,前端的滤网会筛出蚯蚓粪有机肥,蚯蚓也会在离心力的作用下,被“甩”到一旁的塑料筐中。
每天下午是李嘉林最忙碌的时候,他和工人一起把分筛出来的蚯蚓装盒,最后成箱打包好准备晚上出货。这些蚯蚓将直接被送到渔具店和钓鱼场,实现生产商和零售商的直接对接。如今,在市场价格维持在2元一盒的行情下,李嘉林的蚯蚓由于“个头大”,仍能卖到2.5元一盒的价格,而且还可以占据广东省10%左右的蚯蚓市场份额。
除了畅销的蚯蚓,经过分离机分筛出来的还有另一个“宝贝”——蚯蚓粪有机肥。“牛粪经过蚯蚓消化、排泄后,腐殖酸这类植物生长所需的有机质含量很高,能起到抗病、增产的作用。”李嘉林说。
良井镇前锋村的新农人杨玉安就是这些蚯蚓粪的受益者。杨玉安是在一次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培训上认识李嘉林的,他听说李嘉林那里有蚯蚓粪,刚好赶上西瓜的作果期,他便决定先用几百斤试一下。“结果,不到一个星期就看到效果了。而且,原来从农资店购买腐殖酸、黄腐酸钾等水溶性有机肥料,一亩地需要300—400元;现在用蚯蚓粪,一亩地只要100—200元。”如今,杨玉安的种植园一直在使用蚯蚓粪有机肥育苗和施肥。
不过,比起蚯蚓,蚯蚓粪有机肥市场认可度还不太高。“传统的观念认为不臭就没有肥力,蚯蚓粪虽然不臭,但其实富含植物生长所需的各类有机质。”李嘉林说,最近他正在筹备办理有机肥料登记证,为蚯蚓粪有机肥打开更广阔的市场。
试多一下
从4斤蚯蚓开始探索科学养殖
一个香港青年,在惠州靠“铲牛粪”闯出了一番天地,绝非一路坦途。
李嘉林如今养殖蚯蚓的经验与方法,是在老师曾赞安(华南农业大学博士、香港有机认证中心创办人)的启蒙之下,经过反复试错,花了一年多的时间摸索出来的。
最开始,李嘉林躲在父亲工厂宿舍的一个小房间里研究。“当时完全不懂,先买了4斤蚯蚓试一下,结果蚯蚓全部跑出来死掉了。”用蚯蚓培育有机肥的路上,李嘉林有太多困惑和疑问:蚯蚓为什么会死掉?怎么给蚯蚓搭建培育床?蚯蚓应该吃什么,喂多少合适?蚯蚓繁殖率很低怎么办?
这种时候,李嘉林便会向曾赞安请教,结果得到的回应几乎只有“试多一下”。李嘉林一度觉得老师在捉弄自己。后来,李嘉林才慢慢明白,“试”才是最好的答案,“把以前跟老师学习到的有机农业的东西放在养殖蚯蚓上就对了”。
就这样,李嘉林不断试错,一点点摸索到科学养殖蚯蚓的方法。随着试验对象从4斤蚯蚓到100斤蚯蚓再到更多,他也终于从工厂宿舍走到了外面。“大概试了一年多,我直接拉回十吨牛粪倒在工人宿舍旁的空地上,有些新来的工人都被熏走了。”李嘉林这才决定专门找场地来养殖蚯蚓培育有机肥。
2017年,李嘉林在惠阳平潭租了10亩地养殖蚯蚓。令他没想到的是,最先引爆市场的却是蚯蚓本身。“蚯蚓繁殖很快,有机肥形成后,要筛掉其中的蚯蚓,我就开车到周边的渔具店和钓鱼场挨家挨户推销,没想到大受欢迎。”李嘉林说,由于蚯蚓品质好,他当时上门推销的店铺十有八九能达成合作,后来他还通过电话推销,把市场拓展到河源、云浮等地。因为蚯蚓养殖利润可观,李嘉林又在良井租下现在这30亩地,进一步扩大养殖规模。
挑战更高
注册香港青农会 为青年提供交流平台
“即便(蚯蚓)再扩大五倍产量,销路也不愁。”
“我已经跟平潭机场谈好了,将来可以通过空运把蚯蚓卖到全国各地。”
“等到8月底机构可以出化验报告,我就可以去办理有机肥登记证。”
……
七八年来,李嘉林一直不敢停下创业的步伐,他最怕过去那种没有挑战的感觉。
原本,李嘉林在香港帮家里打点生意的时候,会兼职划龙舟和玩水上直立板。“还会开班授课,每个小时600元。”李嘉林说,那时候他感觉“很爽,很享受”。但这种感觉却让他害怕,“这样就浪费了我划龙舟锻炼的意志力,我应该再挑战更高难度的东西。”
李嘉林就这样走上了有机农业的创业之路。如今,他已经注册了自己的品牌,他养殖的蚯蚓年产值能达到190万元,每年还能产出1000吨左右的蚯蚓粪有机肥。创业有所成绩后,李嘉林也有了新的担忧:“我现在又有那种感觉了。”
为此,李嘉林和惠州学院引进的台湾教授吴信达合作报名了今年的广东“众创杯”创业创新大赛,他们的项目名称是“蚯蚓多孔粪粒电池新材料”。这是一个计划将蚯蚓粪进行碳化,利用其作为碳材料应用在电池领域的项目,如果试验成功,李嘉林的蚯蚓粪将实现资源再利用,蚯蚓养殖产业链也会延长。“本来养殖蚯蚓、生产肥料没有太多科技成分,现在要再进一步增加科技含量了。”李嘉林说。
作为惠州市青年联合会委员,李嘉林希望能为大湾区青年交流尽绵薄之力。去年底,李嘉林申请注册的香港青年发展现代农业促进会获得香港社团注册证明,正式启动运作。目前,已经有不少香港青年加入香港青农会,李嘉林希望可以通过香港青农会,将从事现代农业的香港青年汇集起来,把有机农业做成产业链,带动更多年轻人在大湾区有机农业领域创业、就业。
李嘉林透露,他打算依托香港青农会,在惠州成立香港青年农业创业基地,为大家提供创业交流的平台。他希望通过联动华南农业大学的专家、香港有机农业生态研究协会等资源,为在有机农业领域创业的香港青年提供农业知识培训、生产指导等服务,帮助香港青年更好地融入大湾区。
■相关
仲恺港澳青年创业基地:让创业梦在大湾区生根发芽
“最高可给予入驻企业两年内不超过300平方米的免租支持”“企业入驻基地正常运营满6个月后,可给予5万—20万元的创业资金资助”……为了扶持港澳青年创业实现“从0到1”的突破,惠州仲恺港澳青年创业基地不断释放政策利好。
据悉,仲恺港澳青年创业基地2019年12月投入运营,孵化区面积约4000平方米,重点吸引智能硬件、人工智能、新能源、新材料、半导体、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及文化创意类项目入驻。
作为广东省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孵化平台“1+12+N”规划中的重要节点,该基地采用省市区共建、搭建港澳新式共享空间、引入特色化运营模式,汇聚粤港澳大湾区优秀人才及资源,构筑惠州港澳青年创业创新生态圈,致力于把基地打造为创意创新与创造的能量舱、港澳青年创业的筑梦工厂、国际风尚潮流的共享空间、区块链与产业融合反应器。
未来,仲恺将建成一中心多基地的港澳青年创业孵化载体的新格局,以港澳青年创业基地作为中心基地,联动广东惠州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人力资源产业园,形成一园两翼、功能互补、生态集聚的中心格局。同时,链接仲恺其他区域创业基地的建设或联动工作,为港澳青年创新创业项目落地惠州提供全方位配套服务,构建完善的创业创新服务生态链条,进一步深化香港与惠州之间的创业创新交流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