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晨9时,澳门城市大学教师小娴收好行装,从珠海十字门的家中出发,打车到对岸的横琴口岸过关后,再乘车抵达凼仔的学校。整个过程,她花了不到40分钟,过关时长一般在3—5分钟。
小娴的便捷通关路,源于去年8月18日横琴口岸新旅检区域的启用。如今,新口岸开通已满一年。一年来,其累计验放出入境旅客超过600万人次、车辆约90万辆次。而这其中,澳门单牌车的单日通关量已超过2000辆次,在出入境车辆中占比超过五成。
横琴口岸,是珠澳往来的重要通道,20年来将隔水相望的珠海横琴、澳门紧密连结,成为一条斩不断的纽带。横琴新区保税事务和口岸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澳门单牌车的通关量超过五成,这意味着,越来越多的澳门居民正在逐步走向横琴,通关的路越来越近,两地的融合越来越深。”
过关
“几分钟就过来了”
新口岸开通后,不少过关人的第一感受是“快”。
像小娴一样,经常往返珠澳两地的张姓旅客,也体验到几分钟过关的便捷。“以前在旧口岸去澳门,要在横琴口岸和对面的莲花口岸各进行一次检查,中间还要坐一趟摆渡车,现在快多了,几分钟就通关了,非常便捷,环境也比以前好很多,停车很方便。”
对于横琴新口岸的速度,龚元香有更深的体会。龚元香是珠海横琴濠麦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在这之前,她曾在位于横琴的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工作了9年。
2012年,龚元香初到产业园工作,平时住在澳门,每天两边跑,走的是湾仔码头。“还是很辛苦,当时我们每天要赶第一班船,若赶第二班船就赶不上上班。过来之后,要等班车,一般等上三四十分钟,坐车再花几十分钟。”龚元香说,那时候通勤时间很长,早上6时多出发,9时到单位上班。
后来,因丈夫留任澳门大学任教,龚元香也随之搬到澳门大学横琴校区,再之后便迎来横琴新口岸的开通。“搬到横琴校区之后,我们就方便了。产业园虽然远一点,路程时间也能一个小时之内解决。”
黄茵则因口岸的提速,渐渐淡化了横琴、澳门的距离。2019年5月,90后澳门女孩黄茵来到横琴·澳门青年创业谷,创办了湾谷科技研究(珠海)有限责任公司。而此前,她在澳门也创办了公司。
“我住在澳门凼仔,经常需要珠海横琴、澳门公司两边跑。”黄茵告诉记者,凼仔离莲花大桥很近,过桥就是口岸,开车过来大概半小时,而她从家里到澳门的公司,路程要花15分钟至20分钟时间。“就多个10分钟左右,所以我觉得很方便。”
事实上,横琴新口岸的通关快,主要得益于两点。其一,澳门莲花口岸搬迁至横琴口岸澳方口岸区,两个口岸合二为一;二是,它的旅检通道用的是“合作查验、一次放行”方式,如同只过一次关。
“新模式带来的不仅是通关速度的提升,也改变了不少人的出行习惯。”横琴边检站相关人员告诉记者,“以前的赴澳旅客通关,大部分更愿意选择离市区较近的拱北口岸通行。而现在,部分经常出入境的旅客,比如澳门大学教师、学生群体等,经由横琴口岸通关的频率增加了。”
通道
一面坚挺,一面创新
横琴口岸,是粤澳往来的一条重要通道,不仅要供两地人车往来,也承担着对澳物资输送的使命。这一年,横琴口岸在风雨中坚挺,也在变化中创新。
2020年8月18日下午3时许,横琴口岸新旅检区域正式开通,在鲜花与闪光灯中,新口岸迎来第一批通关人。很多人并未注意到,在去年8月19日凌晨,距离新旅检区域开通不到10小时,这个新口岸就被汹涌而来的台风“海高斯”逼停。直至当日中午12点半,方才重新恢复通关。
这背后,横琴口岸经历了一场与台风的搏斗。值得欣慰的是,在“海高斯”带来连续8小时的狂风暴雨中,新横琴口岸岿然未动,经受住了第一次台风的考验。
今年7月底至8月初,珠澳面临新一波疫情的冲击,口岸再次迎来严峻挑战。
8月3日,澳门通报新增4名新冠病毒核酸检测阳性患者,其中3名有多次经拱北口岸往返珠澳、并在珠海逗留的行程记录。与拱北口岸相比,横琴口岸虽平静许多,但也有人做好了过不了关的准备。
“我今天把行李都带过来了,准备在澳门暂住一段时间。”赴澳劳务人员翁先生说,他每天都从横琴口岸往返,4日起通关政策有变化,他已经与澳门的雇主商量好了,在澳门租房子作为宿舍,租金个人承担一半。但也有不少房子在横琴、工作在澳门的“双城人”,无法像翁先生一样未雨绸缪。他们更希望的是,在紧急情况来临时,不会因过不了关,而无法回家。
这一年里,横琴口岸也加强了部署,严防境外疫情输入,加强内部管理。边检、海关、卫健等部门协作配合,构筑起一道口岸全链条闭环管理的严密防线,保障出入境旅客的生命安全,实现疫情防控“零输入、零感染、零扩散”。
需求在变,口岸也要不断创新。
一年来,横琴口岸应用智能CT机、毫米波、红外测温设备等非侵入式查验设备,强化了“一站式”系统等客车道基础设施升级改造,用“智慧旅检”提升无干预、低阻扰的通关体验。而随着澳门机动车出入横琴配额放宽至1万辆,横琴口岸也打造了“智能卡口+物联网”高效验放平台,压缩备案现场窗口办理时间一半以上。
口岸,也是一条保障通道。这一年,新口岸创新了进境暂存中转澳门食品的检验检疫监管措施,让暂存横琴货物24小时内送达澳门消费者;建立起输澳苗圃认可制度,推动实现两地监管规则和标准对接;还累计验放了输澳天然气超4000万立方米。
融合
越走越近的通关路
濠江两岸,珠水泱泱。横琴口岸自2000年建立起,历经四代变迁,也记录着珠澳两地风雨同舟的二十余年,见证了琴澳不断融合的道路。
横琴新口岸开通一周年,有一组数据特别值得注意,那就是澳门单牌车的单日通关量,已经超过了全部出入境车辆的五成。
这是什么概念?横琴新区保税事务和口岸管理局上述负责人告诉记者,“澳门单牌车通关量占到五成,这意味着,澳门居民来横琴创新创业、就业生活的人数在稳步增长,横琴口岸正逐渐成为澳门居民往来珠海的重要通道,两地的融合正越来越深。”
如果把时间线拉长会发现,即便有了莲花大桥和横琴口岸,澳门与横琴往来的日渐密切,也经历了一个漫长过程。
据长期扎根横琴边检站的工作人员丁晓俊回忆,2000年启用的第一代横琴口岸,是填海建造的临时口岸,条件不太好。“当时每天验放旅客仅几百人,上午9时开关,晚上8时就闭关了,澳门方面通关的主要是凼仔居民,珠海方面则以赴澳旅游的旅行团居多。”
到了2009年,横琴开发建设后,琴澳两地的关系也突飞猛进。丁晓俊敏锐地觉察到,2010年左右,从横琴口岸入境的人和车多了起来,越来越多通关旅客因为工作和生活需要频繁往返两地。
2014年12月18日零时,第三代横琴口岸启用,并实现了24小时通关。此后,随着横琴自贸片区挂牌、澳门单牌机动车出入横琴政策落地,横琴口岸的客流量呈现爆发性增长。从2000年验放的20万人次,到2019年的900万人次,翻了45倍。而去年新口岸开通后,尽管受到疫情影响,一年累计验放的出入境旅客也超过了600万人次。
“很多澳门同胞都很认可内地的发展,到珠海经商做生意的很多,跨境上班上学的也很多,还有专门跑趟珠海来吃个饭的,每天下午5时左右都是客流高峰期。”这是此前丁晓俊留意到的现象。去年调离横琴边检站的他不知道,今年又有更多的通关人选择这里,从澳门开过来的单牌车也越来越多。
不过,一名长居横琴的律师曾乘坐公共交通,从横琴口岸返回其澳门的母校。在他的体验中,目前的横琴口岸,设计还是复杂了些,从广场到过关口的路也长了一些,南、北迎送客平台也让许多不熟路的人找不着北。他希望,横琴口岸能进一步优化,在物理边界上,尽最大可能缩短两地的距离。
目前,横琴口岸正在推进二期工程,这其中包括了客货车查验通道、随车人员验放厅、澳大横琴校区连接横琴口岸通道桥等。
在口岸的变迁中,横琴与澳门的物理距离在持续缩短。而双方的期待在于,在这条通关路上,走着走着,两地人的心理距离也越来越近。
■聚焦
粤澳新通道青茂口岸
即将开通
24小时开放,与城轨珠海站连通,仅供行人通行
8月18日,记者从南粤集团获悉,粤澳新通道青茂口岸澳门侧工程及配套设施基本完工,珠海侧工程也在加快收尾,将于近日开通。
据悉,青茂口岸设有100条自助通道(出入境各50条)以及4条人工通道(出入境各2条),设计日通关流量20万人次,以自助通关为主。口岸通关后,将24小时开放,采取“合作查验,一次放行”的通关模式,仅供行人通行,不设车辆通道。
设计日通关流量20万人次
青茂口岸位于关闸—拱北口岸西南侧约800米处,定位为独立开放的信息化电子口岸,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中构筑大湾区快速交通网络的重点推进项目和粤澳合作重点项目。
南粤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该项目建设跨越粤澳两地,总建筑面积约16.7万平方米,包含三大内容:在鸭涌河上修建约400米长的全封闭旅客出入境专用通道,实现青茂口岸与广珠城轨珠海站、珠机站的便捷对接;综合治理粤澳两地的边界河——2.3公里长的鸭涌河,将其打造成一河两岸的生态景观长廊;建设集出入境联检大楼、粤澳名优产品博览中心及配套设施于一身的综合建筑群。
该项目主体建筑设计采用现代风格,与珠海拱北新近落成的众多商业楼宇以及澳门北区的城市风貌,在风格上作出呼应。作为珠海经济特区的一个重要口岸,青茂口岸在外形设计上,强调绿色、生态、环保、高效的建筑风貌。
交通体系设计遵循便捷通关、公交优先、行人优先的原则,重点关注营造良好的步行及车行空间环境;景观设计则突出绿色建筑理念,并将建筑空间融入周边自然环境,使建筑绿化与环境绿化交相呼应、和谐统一。
资料显示,青茂口岸由一条400多米长、20余米宽的风雨连接长廊联通至广珠城轨珠海站,长廊底层架空,二楼为拱北返澳门方向,三楼是离澳往拱北方向。双层结构将出入境人流错开,避免人流对冲,提升安全性。
青茂口岸通关长廊在珠海共有两大出入口:主出入口在粤海国际花园东北角,以四上四下共八条扶梯和两条楼梯到达地面,前方不足百米即为城轨站架空层的桂花南路,同时也是通关车辆入境珠海车道;次出入口在通关长廊与城轨珠海站相交处的地面,即入境车辆通道第二关卡侧。
值得一提的是,继港珠澳大桥口岸、横琴口岸之后,青茂口岸也将实施“合作查验,一次放行”的通关模式,即粤澳双方边检部门在粤澳中界线上共享一套自助通关设备查验出入境证件,旅客一次排队即可通过。设计日通关流量20万人次,以自助通关为主,仅供行人通行,不设车辆通道。
推动粤澳两地协同发展
粤澳两地人民对粤澳新通道期盼已久。
早在2011年,澳门特区政府就提交了粤澳新通道项目的初步构思。次年,粤澳两地政府在粤澳合作联席会议上签署了《粤澳新通道项目合作框架协议》。2017年7月,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粤澳新通道设立口岸,口岸名称为青茂口岸,性质为人员步行自助通行口岸,实施“合作查验、一次放行”的通关模式,实行24小时开放。
今年3月,青茂口岸澳方联检楼、粤方联检楼及连接通道以及鸭涌河综合整治等多项工程顺利完工,进入竣工验收阶段。
而在上月的通关压力测试中,入境大厅边检查验通道全部开放,参与测试人员分别从出境和入境旅检通道不间断通行,监测人员作实时记录。
最终,出、入境各50条合作快捷通道持续1小时运转,均顺畅通行,测试达到预期目标。
青茂口岸项目从规划到建成历时10年,成为粤澳合作的又一个里程碑。
项目建成后,不仅有利于纾解拱北—关闸口岸的通关人流压力,还将实现边境口岸与广珠城际珠海站、珠机城际珠海站的便捷对接,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促进澳门融入国家高铁网,推动粤澳、澳珠协同发展。
不仅如此,据建设方南粤集团介绍,青茂口岸项目还将极大地改善澳门北区的城市环境,带动澳门北区的经济民生发展,促进澳门北区近25万(约占澳门人口总数的40%)居民共享粤澳合作的发展成果,推动澳门建设“一中心、一平台、一基地”,为澳门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更多有利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