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南海之滨、珠江两岸,正崛起一个媲美旧金山湾区、纽约湾区和东京湾区的世界级大湾区。
世界级城市群的发展史,也是一部湾区发展史。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是新时代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新举措,也是推动“一国两制”事业发展的新实践。
2019年2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公布《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开启了全面推进大湾区建设的新篇章。充满活力的世界级城市群、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内地与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区、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五大战略定位正勾勒出粤港澳大湾区的美好前景。
拥抱大湾区,筑梦大未来。南海之滨、珠江两岸,正崛起一个媲美旧金山湾区、纽约湾区和东京湾区的世界级大湾区。作为中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一项项重大设施加速建设,一个个创新创业平台落地生根。
今年2月10日,广东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召开第七次全体会议,提出凝聚各方力量推动大湾区建设取得更大成效。“2022年是踏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征程的重要一年,也是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要一年,要抓住机遇、乘势而上,突出重点、系统推进,向着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的目标奋力前行。”省委书记、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组长李希强调。
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
习近平总书记以政治家的远见卓识,从全局高度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擘画蓝图,领航掌舵,把脉定向,引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加快推进。
2012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后首次离京考察就来到广东。他指出,希望广东积极发挥经济特区的带动作用,落实好粤港、粤澳合作框架协议,联手港澳打造更具综合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
2017年7月1日,在习近平总书记的亲自见证下,国家发展改革委和粤港澳三地政府在香港共同签署《深化粤港澳合作 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要求把这件大事办好。
随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被写入党的十九大报告。习近平总书记在向大会作报告时强调,香港、澳门发展同内地发展紧密相连。要支持香港、澳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粤港澳合作、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等为重点,全面推进内地同香港、澳门互利合作,制定完善便利香港、澳门居民在内地发展的政策措施。
同年底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要科学规划,加快建立协调机制。
2018年3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广东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党中央作出了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的重大决策,广东要抓住这一重大机遇,携手港澳加快推进相关工作,在促进双向投资、推动贸易便利化、构建新型合作模式、搭建多元合作平台等方面积极探索,打造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
2018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再次踏上广东这片热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作为广东改革开放的大机遇、大文章,抓紧抓实办好。
“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三种货币”之下的湾区建设,开世界未有之先例。2018年11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香港澳门各界庆祝国家改革开放40周年访问团时,对大湾区建设作出重要指示:“要大胆闯、大胆试,开出一条新路来。”
南海之滨,春潮涌荡。《规划纲要》印发,标志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进入全面推开、全面深化新阶段。
2020年10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强调,要抓住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重大历史机遇,推动三地经济运行的规则衔接、机制对接,加快粤港澳大湾区城际铁路建设,促进人员、货物等各类要素高效便捷流动,提升市场一体化水平。
风帆高张,巨舰疾驰。在习近平总书记亲切关心和推动下,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热潮澎湃而起。这块5.6万平方公里、覆盖约8600万人口的热土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勃勃生机!
与澳门一水一桥之隔,横琴具有粤澳合作的先天优势,是促进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的重要平台。
全力推进“两个合作区”建设
横琴、前海是习近平总书记一手缔造的改革开放典范。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粤港澳重大合作平台的建设,亲自谋划推动横琴、前海建设。短短10来年,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来到横琴、前海,为改革发展把舵定向、擘画未来。
曾经“蕉林绿野,农庄寥落”的横琴岛,蝶变为开发热岛、开放前沿,短短10来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00多倍。
曾经一片滩涂的前海,已然成为“创新”的代名词。截至目前,前海已累计推出制度创新685项,其中65项在全国复制推广。
横琴、前海的变化,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日新月异的缩影。
横琴地处珠海南端,与澳门一水一桥之隔,具有粤澳合作的先天优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横琴新区的初心就是为澳门产业多元发展创造条件。”
2021年9月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总体方案》,明确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的战略定位是促进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的新平台、便利澳门居民生活就业的新空间、丰富“一国两制”实践的新示范、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新高地。2021年9月17日,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管理机构正式成立。
澳门国际银行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支行等一系列机构纷纷落地,首个针对外资的金融专项政策出台,横琴·澳门青年创业谷获评国家级“创业创新示范基地”,发放首张澳门独资医疗机构许可证……琴澳两地一体化发展快速推进,一个个崭新平台载体加速打造。
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总面积由 14.92 平方公里扩展至120.56平方公里。
珠江口的另一端,是与香港紧紧相邻的前海。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每次来广东视察都到前海,作出系列重要指示,推动前海从一片滩涂变成深圳发展要地、全球投资热土。
2021年9月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改革开放方案》提出,前海合作区将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全面深化改革创新试验平台,建设高水平对外开放门户枢纽。作为“特区中的特区”,前海合作区从14.92平方公里扩区到120.56平方公里,迎来新一轮的发展空间。
十年磨一剑,迈入“黄金十年”的前海合作区,更是驶上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快车道。思谋科技、涂鸦科技、小马智行等一批创新型企业落户前海,新兴产业注册企业累计达3.15万家;中国(深圳)知识产权保护中心搭建快速预审平台,成功推动300余件高质量科技专利申请走向海外……美好蓝图变成现实,前海前行的脚步越走越快。
“两个合作区”建设,对于全面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提升粤港澳合作水平具有重要意义,为港澳长远发展注入新动力、提供新空间、创造新机遇,有利于港澳保持长期繁荣稳定和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也为广东改革发展带来新的机遇、赋予新的使命。
李希强调,要全力推进横琴、前海两个合作区建设,健全工作机制和政策体系,狠抓工作落实,充分释放利好叠加的“化学反应”,增创粤港澳大湾区改革开放新优势。
如今,横琴合作区、前海合作区正呈现出勃勃生机和美好前景,成为彰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强大真理力量、实践伟力的生动范例。
加速“硬联通”与“软对接”
伶仃洋上,烟波浩渺,机械轰鸣。
深中通道西人工岛里,200余名建设者正忙碌着沉管浮运安装,春节也“不打烊”。今年1月以来,深中通道建设捷报频传,多个施工节点取得新突破。深中通道是继港珠澳大桥之后,粤港澳大湾区的又一个世界级跨海通道集群工程,预计2024年建成通车。
除了深中通道,广州白云机场、深圳机场正在扩建,黄茅海跨海通道加快推进,狮子洋通道项目获批准……一大批湾区重点项目在提速。目前,港珠澳大桥、南沙大桥、虎门大桥等重大工程已经建成。越来越密集的大湾区跨海跨江通道群,将让湾区的居民享受更大的出行便利。
大开大合的海陆空交通骨架不断成形的同时,通关的持续优化也让粤港澳三地居民更加便利地穿梭往来。
横琴口岸里,跨境通关的车辆和人流络绎不绝。
“新旅检大厅告别‘两地两检’旧模式,采用‘合作查验、一次放行’的新型通关查验模式,旅客刷证件、按指纹、取凭条,过三道门,最快30秒即可实现珠澳跨境,极大便利了珠澳两地居民往来。”珠海大横琴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邓峰告诉《南方》杂志记者。
既要交通“硬联通”,更要规则“软对接”。
近年来,广东以“湾区通”工程为抓手,聚焦食品安全、环保、旅游、医疗、交通、通关等重点领域,大力推动三地规则衔接。去年12月2日,“湾区社保通”正式上线,意味着“湾区通”工程又取得了新突破。
如今,金融、税务、医疗卫生、律师、会计等领域的港澳专业人才均可在大湾区跨境执业,粤澳健康码互通互认,“港澳药械通”政策试点启动并扩展实施。随着三地规则衔接、机制对接不断深化,一些制度性藩篱正逐步取消,人员、货物、资本等各类要素高效便捷流动。
众所周知,粤港澳大湾区具有“一国两制三法域”的特点。因此,对于大湾区三地来说,法律规则衔接和机制对接十分重要。
位于深圳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成立不到一年的粤港澳大湾区国际仲裁中心交流合作平台,已经有多家港澳法律机构进驻。在深圳国际仲裁院仲裁员谭允芝看来,大湾区国际仲裁中心的设立,将促进粤港澳大湾区三地的民商事争议解决机制相衔接,进驻机构也将在人才交流、培训推广、专业研讨等多方面开展交流合作,推动三地制度、机制和规则的互认、共生、融合与衔接。
粤港澳三地都在积极寻求两种制度规则下的“最大公约数”。
李希强调,要全面深化粤港澳基础设施衔接和规则对接,深化实施“湾区通”工程,拓展制度型开放,不断提升大湾区市场一体化水平。
广东将携手港澳统筹推进基础设施“硬联通”和规则机制“软联通”,持续深化“湾区通”工程,深入推进琴澳一体化,共建大湾区国际金融枢纽,促进各类要素跨境便捷高效流动。
“在粤港澳三地的共同努力下,大湾区的规则衔接、合作必将取得更大的进展,让开放湾区释放出更澎湃的活力。”中山大学港澳珠三角研究中心副主任林江对《南方》杂志记者说。
打造全球科技创新高地
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是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战略定位。
位于东莞松山湖的中国散裂中子源,是我国首台、全球第四台脉冲式散裂中子源。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副所长、散裂中子源科学中心主任陈延伟对《南方》杂志记者介绍,散裂中子源不仅是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支撑平台,也是粤港澳科创合作、聚集高水平人才的重要载体。
2020年1月15日,散裂中子源科学中心与香港城市大学、澳门大学、东莞理工学院共建的“粤港澳中子散射科学技术联合实验室”正式揭牌。去年10月,中国散裂中子源与香港城市大学、东莞理工学院合作共建的多物理谱仪—国内首台中子全散射谱仪,对外开放运行。
这是粤港澳科技合作的一个缩影。
“十三五”时期,广东启动建设了20家粤港澳联合实验室。粤港澳中子散射科学技术联合实验室就是其中的一个。
同时,一批科技计划项目、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实验动物平台、科普基地实现向港澳开放,比如国家超算广州中心开通与港澳间的网络连线,服务港澳地区的用户;粤港澳三地围绕新材料、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海洋科技等领域合作建设了一批创新平台,鹏城国家实验室揭牌成立,中国科学院香港创新研究院注册成立……
“随着粤港澳合作的深入,人才、资金、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在大湾区加速集聚与自由流动,推动着广东加快融入全球创新网络。”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公共经济研究所执行所长汪云兴对《南方》杂志记者说。
去年6月,香港青年辛妮诗带领团队来到广州南沙粤港澳(国际)青年创新工场,创办了一家绿色能源科技公司,拓展与零能耗产品相关的新能源智慧电源研发和生产。辛妮诗告诉记者,目前团队已拓展到10多人,近期还与香港理工大学的教授合作,获得了稳定的科研支撑。
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智能机器人、绿色石化、新能源、大健康……在创新驱动发展的支撑下,大湾区新兴产业生机勃勃,呈现协同发展态势。大湾区正成为新兴产业的策源地,吸引着全球创新创业资源加速集聚。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发布的《2021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显示,在全球“最佳科技集群”排名中,深圳—中国香港—广州地区位列第二位。“两廊”(广深港科技创新走廊、广珠澳科技创新走廊)、“两点”(深港河套创新极点、粤澳横琴创新极点)成为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支撑。
按照《广东省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的部署,接下来,广东将更好发挥港澳开放创新优势和广东产业创新优势,深化粤港澳在产业发展、技术攻关、创业孵化、科技金融、成果转化等领域协同创新,推动粤港澳三地实现更高水平的创新“一体化”发展。
李希强调,要全面加强粤港澳协同创新和产业协作,加快推进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有关工作,努力打造全球科技创新高地和新兴产业重要策源地。
“随着大湾区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资金链等不断完善、延伸,将孕育出更大的发展动力,推动着湾区向世界一流湾区迈进。”汪云兴说。
湾区人的优质生活圈
粤港澳大湾区,日益成为全球优质生活圈的典范。令人怦然心动的不仅是草木繁盛、生机盎然的岭南风光,更有那扑面而来的热诚的时代气息。
《规划纲要》将“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作为大湾区发展的五大战略定位之一。短短三年间,大湾区踔厉奋发,探索出一条高质量发展之路。
如今,优质生活圈的雏形已现。
整个湾区一盘棋,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忙。为了让港澳青年更顺利融入湾区发展,广州、深圳、珠海等地纷纷出台措施,推进交流。深圳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场、横琴·澳门青年创业谷、广州南沙粤港澳(国际)青年创新工场等为港澳青年搭建起创业创新的平台。此外,广东省还建设了38家“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家园”,助力港澳台青年创业就业。2021年首届“展翅计划”港澳台大学生实习专项行动吸引了广东省内外20所高校745名港澳台大学生参加寒假实习;“粤港澳大湾区公益大学生就业实习双选会”也吸引了大湾区内超过2万家企业参与,提供了近10万个就业实习岗位。
《规划纲要》提出“研究推进港澳居民中的中国公民依法报考内地公务员工作”。不到两年,这一内容落地成为现实。2020年12月深圳市在服务“双区”建设专项招录公务员考试中,首次设置5个定向港澳选拔职位,涉及行政、金融、城市规划、涉外人员管理、医疗监管等方面。单单一次招录,就吸引了446名港澳籍人士报名。经历三轮招考,深圳累计招录了10名港澳籍公务员。
整个湾区一盘棋,粤港澳养老服务合作不断深化。越来越多的香港老人到珠海、中山、江门等地颐养天年。优美的环境,相对低廉的物价,割舍不断的乡情,成为吸引香港老人返回内地养老最重要的因素。
在横琴岛上,也来了一群新的居民。65岁的澳门籍居民康兴琴,在几年前来到咫尺相隔的横琴定居养老,很快就找到了归属感。2019年11月,澳门街坊会联合总会广东办事处横琴综合服务中心落地横琴,成为澳门社团在内地开设的第一家社会服务中心。康兴琴每天都会来这里上课、健身,跟澳门邻居们聊天。短短两年多时间,这个中心就为琴澳居民提供了数万人次的服务。
横琴合作区落地以来,澳门居民对横琴的兴趣越来越浓厚,前往横琴生活、工作、创业。目前,集养老、居住、教育、医疗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民生项目—澳门新街坊正加快建设,整体工程预计2023年上半年完工,建成后可提供超4000套住房。
李希强调,要全面深化粤港澳民生融通和人文交流,深化三地就业、教育、医疗、养老领域政策衔接,推进人文湾区、绿色湾区、美丽湾区建设,携手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
民生融通,文脉相亲。生活在湾区、工作在湾区,已经成为更多人的选择,一个湾区居民眼中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轮廓已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