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参观汕头侨批文物馆时强调,侨批记载了老一辈海外侨胞艰难的创业史和浓厚的家国情怀,也是中华民族讲信誉、守承诺的重要体现。要保护好这些侨批文物,加强研究,教育引导人们不忘近代我国经历的屈辱史和老一辈侨胞艰难的创业史,并推动全社会加强诚信建设。
讲好华侨故事,挖掘侨批文化内涵,做好新时代“侨”的文章,侨批档案原件的征集保护工作是第一步。今年年初,汕头正式启动加强历史文化保护和利用的“八个一批”工程,明确提出做好侨批保护、研究、开发和利用,推动侨批记忆工程。
10月9日,汕头市档案馆举办接受侨批档案捐赠仪式,接收最新征集到的由6名民间收藏家、侨批经营者后人捐赠的侨批档案共337件。
汕头市档案馆馆长黄海燕说,2021年上半年以来,侨批档案工作进展顺利,部分工作任务已取得阶段性成效。据统计,截至目前,侨批原件馆藏量已达到7.75万封,是2020年12月馆藏量的两倍多。
●南方日报记者 王涵琦
发动捐赠▶▶
侨批实体藏量国内居首
此次捐赠仪式上,民间收藏家蔡少明、张美生、吴岚,侨批经营者后人曾宗勇、芮永平、魏家嘉分别捐献出各具特色的侨批档案。其中包括源于同一家庭的系列侨批,存世较少的暗语侨批及全信用泰国文书写的侨批,以及国学大师饶宗颐先生1982年书赠汕头有信批局经理人芮诒壎条幅的书法仿真件,都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自2020年10月以来,侨批捐赠热潮不断。今年1月,广东省美容美发化妆品行业协会会长马娅和女儿麦琳琳向汕头市捐赠侨批原件40121封,使汕头市档案馆侨批分馆(侨批文物馆)成为目前国内馆藏侨批实体藏量最大的档案馆。这批侨批是马娅的丈夫、著名民间收藏家麦保尔收藏、整理和研究的。早在2013年侨批档案申报世界记忆遗产时,麦保尔捐赠4万多封侨批的电子数据就为侨批成功申报世界记忆遗产作出了重大贡献。
此外,珠海市郭哲敏、澄海王家涛等侨眷来信来电表示捐赠意愿;汕头市民间收藏家方锡彬、邓德勤等也表示愿意提供几千件珍藏的极具研究价值的侨批电子数据,与汕头市档案馆合作编著丛书。
汕头市档案馆侨批分馆名誉馆长林庆熙告诉记者,馆藏侨批原件的丰富,有利于汕头历史文化资源的挖掘,对侨批档案的抢救、保护、研究开发和推广利用意义重大。
汕头市档案馆结合侨批档案业务工作实际,制定了《汕头市档案馆侨批档案征集办法(试行)》,面向海内外各界发布征集公告,积极开展侨批档案资料征集活动,接受捐赠。“征集公告不仅在海外媒体上发布,我们还联合市侨联,在海外潮汕商会等华人团体中发布征集公告。”黄海燕说。
保护抢救▶▶
以鲜活方式留存侨批记忆
除侨批档案原件外,侨批文物及其他相关档案资料也承载了侨批的历史记忆,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去年以来,社会各界人士积极响应支持侨批档案工作——汕头市侨眷庄锐道、揭阳市侨批经营者后代陈元列捐赠117封侨批原件及相关文物;侨批经营者后代曾宗勇捐赠了祖辈经营振盛丰批局时所用的工作设备德国造显微镜;汕头市档案馆还接收了侨批经营者后人陈元列、曾宗勇、芮永平、侨批收藏家张美生捐赠的各具特色的侨批相关文物、批局工作设备、侨批总包封、华侨银行汇款票据,进一步充实馆藏。
黄海燕告诉记者,除发动捐赠外,购买散落于国内、海外的侨批也是抢救侨批档案的途径之一。为此,需要建立侨批档案专家资源库,负责潮汕侨批的征集、鉴定、整理、定价等工作。
此外,黄海燕介绍,对已列入《世界记忆名录》、其实体在收藏单位或收藏家手中的侨批档案,在未能达成购买、捐赠协议的情况下,鼓励收藏单位、收藏家通过代存的方式由汕头市档案馆保存;对未列入《世界记忆名录》、散落于海内外的侨批档案,千方百计组织捐赠、征购,或动员收藏单位、收藏家通过代存方式由汕头市档案馆保存。
口述档案,是汕头侨批保护工作之一。今年7月,汕头市档案馆举办了汕头口述侨批档案第一次座谈会,现场多名侨批档案专家、侨批收藏家及从事侨批工作的“批脚”“批局”后人等也座谈讲述了他们与侨批的渊源。这场座谈会,标志着汕头口述侨批档案工作正式开启。随后,《口述档案·侨批》系列视频的录制让侨批记忆以更加鲜活的方式留存下来。
据了解,目前汕头市档案馆正在寻找合适的批局旧址,计划原址恢复其原貌,让侨批的历史记忆能够重现。
研究开发▶▶
加强侨批文化交流研讨
与此同时,侨批档案的研究开发工作也在持续进行。林庆熙介绍,《麦保尔捐赠侨批档案萃编(一)》《麦保尔捐赠侨批档案萃编(二)》《泰国潮属侨批业商号印记及简况》三本侨批档案相关的书籍已完成编撰工作,现由暨南大学出版社进行校对,准备付印。
“侨批相关书籍的编撰出版是侨批研究开发的重要内容。”黄海燕指出,今年的编撰工作已经超额完成了。按照计划,汕头市档案馆将连续5年,每年出版两本侨批相关书籍。
为加强侨批档案研究,汕头市档案馆还依托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专家团队,联合汕头大学、韩山师范学院、市华侨历史学会等,积极向国家档案局、省档案局申报科研课题,提升侨批档案文化的研究水平。目前,汕头市档案馆提出的一个侨批文化研究课题《传统文化传承视域下1949年前后侨批业档案的比较及其保护开发策略研究》已通过了省档案局的审批。
据该课题负责人、汕头市档案馆四级调研员黄祖煜介绍,课题将从2021年6月起到2022年12月止,通过纵向比较不同时期侨批业档案,在传统文化传承的视角下探讨侨批业档案的保护开发问题,为东南沿海华侨众多的地区保护、开发侨批业档案提供实践依据。
除此之外,高层次侨批文化活动的开展也将扩大侨批档案影响力。黄海燕透露,汕头市档案馆将争取中国侨联、国家档案局的支持,在汕头举办侨批档案高峰论坛、学术交流会、华侨文化节等。近日,广东省档案馆与汕头市档案馆将联合举办全省侨批文化研讨会,届时也将推动汕头侨批文化研究和开发工作的开展。
活化利用▶▶
推动侨批记录“走出去”
记者了解到,除侨批文物馆外,汕头多个展馆将同步展出侨批相关内容。7月刚刚竣工验收的潮汕历史文化博览中心内,潮汕华侨博物馆是4个公益性展馆之一。“谈及潮汕华侨,侨批历史文化是避不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汕头市博物馆馆长何卫毛表示,接下来侨批相关内容将在潮汕华侨博物馆展出。黄海燕亦告诉记者,汕头市档案馆3楼展厅将于年底开放,届时将展出侨批相关内容。
据黄海燕介绍,汕头市人民政府驻北京办事处与汕头市档案馆合作,已经在北京完成侨批文化的相关布展。黄海燕表示,这一展览的长期展出将为汕头对外宣传和推广侨批文化提供一个良好的展示窗口,让侨批文化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侨批文创产品的推出是推广利用侨批历史文化资源的又一重要内容。《汕头市加强侨批档案工作实施方案》提出,要借鉴故宫博物院模式,生产侨批文化相关衍生产品,将无形的文化转化为有形的文创产品。尝试与专业品牌进行跨界合作,提高侨批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满足群众的精神和物质需求。
据了解,汕头市档案馆现已制作生产侨批仿真件3200件。“侨批原件已入库保存,仿真件的设计生产可以用于宣传展示,避免原件在展示中遭到破坏。”黄海燕解释。今年,汕头市档案馆还与中国邮政汕头分公司合作,设计制作了3000份侨批纪念邮册。
“今年以来,汕头侨批档案工作一刻不停,一直紧锣密鼓地开展着。”黄海燕说,按照方案部署,接下来其他工作将继续落实。例如,汕头市档案馆和汕头市教育局将牵头开展侨批文化进校园活动,将汕头华侨中学和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部分学校作为侨批文化推广试点学校,邀请侨批文化专家开讲座,举办侨批灯谜、侨批剪纸、侨批书法赛、侨批知识竞赛等各种形式的活动,将侨批文化融入教学。
攻坚记
侨批修复
让历史长久留存
记者日前从汕头市档案馆了解到,随着侨批档案征集保护工作的不断开展,目前侨批原件馆藏量已达到7.75万封,是2020年12月馆藏量的2倍多。为了给侨批档案提供一个符合档案保管保护标准的环境,今年3月前原侨批文物馆现存的侨批档案实体已全部转移至市档案馆保管。
据了解,汕头市档案馆委托广州穗科建设管理有限公司组织公开招投标的《馆藏侨批档案、音像档案和民国资料抢救修复及数字化、侨批仿真件制作项目》于2021年6月9日进行开标评标。自今年7月起,中标单位北京汉王数字科技有限公司专业技术人员正式开始在汕头市档案馆对馆藏的3万封侨批开展抢救修复及数字化工作。
修复需最大限度保持原貌
工作桌两两相对,在宽敞的办公区摆了五六排;墙边的一排架子上有序地放置着侨批修复所要用的全部工具;17名工作人员同时作业,对一张张破损的侨批档案进行抢救修复。近日,记者在汕头市档案馆11楼的办公区看到,侨批修复工作已经全面铺开。
“手机、水杯都是不能带入工作区的。”一名修复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所有的修复人员都需要经过培训才能上岗,遵循严格的修复标准和流程。在这样的工作要求下,17名作业的修复人员平均每天可修复45—50封侨批档案原件。
汕头市档案馆馆长黄海燕介绍,先进行修复的侨批保存较为完好,在目前技术能力可修复的范围内,对于破损实在严重、稍微一碰就可能化为粉尘的侨批,汕头市档案馆则选择将其妥善封存,尽可能保持现有状态,待日后修复技术发展到更高水平再对此类侨批进行修复。
“侨批档案修复应遵循适应性、相似性、可逆性原则,最大限度地保持档案原貌和内容的完整。”侨批档案修复项目负责人张笑笑介绍,侨批修复的目的是通过修裱使已经受损或劣化的档案恢复到稳定状态,提高其载体材料或字迹材料的耐久性,便于档案长久保存和利用。
张笑笑表示,在修裱过程中需针对载体材料损坏情况和字迹材料的耐水性,合理确定应采取的措施。能用补解决的勿托裱,字迹材料易扩散的只能用干托;对浆糊用量要求“宁少勿多,宁稀勿稠”,对补纸的纹理、颜色要求“宁窄勿宽,宁浅勿深”,对修裱质量要求“宁薄勿厚,宁软勿硬”,使修裱后的档案达到薄、光、平、软、长的要求。
针对破损程度不同的侨批档案,采取的修复方式也不同。严重破损的档案纸张整体强度差,霉烂、脆化、粘结严重,应采取修补、托裱技术进行加固修复;一般破损的档案整体强度尚可,但存在多处虫蛀、粘结、破损现象,应视其具体情况采取托裱或修补技术进行加固修复;轻微破损的档案局部有残缺、破损痕迹,应采用修补技术对档案进行修整。
修复应避免二次破坏
修复过程也是攻坚的过程。在侨批实际修复中,张笑笑和项目团队也遇到了诸多具体的问题,根据具体问题,他们调整了修复的措施。
“首先遇到的是侨批档案修复用纸的问题。”张笑笑说,由于侨批档案纸张的厚度、颜色深浅等种类多,差异性大,修复用纸很难做到统一。最开始团队选用的修复用纸偏厚,且略新,修复的效果并不理想。修复人员随后通过染纸,在颜色上做了深浅的区分,并对纸张进行做旧处理,使得修复用纸颜色相对接近原件用纸。
而更让修复人员感到棘手的问题是,如何避免侨批原件修复的二次破坏。张笑笑解释道,由于部分侨批破损严重,拆封工作是修复的难点。一般情况下,侨批档案拆封都是用干揭的办法,但也有侨批批封粘连严重,无法干揭。这时如果贸然进行湿揭,很可能会使侨批档案上的文字或印章晕染跑墨。
因此,在遇到批封粘死考虑进行湿揭之前,修复人员需要先对侨批档案字迹或印章进行晕染测试。遇水无变化,才可以采取湿揭;若遇水晕染跑墨,则要选择外面修复或者登记备注,不做修复。
针对侨批档案多为钢笔字迹,同时还有印章,遇水易晕染跑墨的问题,去酸成了很大的难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修复人员根据经验及除酸液的比对,最终选用了无水除酸液来进行去酸。
拆封、除尘、去污、除霉、选纸、固色、修复、晾干、压平、还原装订……一封封褶皱、破损的侨批在技术人员的手中逐渐变得平整,字迹得以更加清晰地显现,老一辈海外侨胞艰难的创业史和浓厚的家国情怀也借由这一封封侨批档案,一点点地呈现于世人面前。
这一年
汕头市档案馆侨批分馆名誉馆长林庆熙:
让侨批有益
启示发扬光大
去年10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参观了具有潮汕侨乡特色的侨批文物馆。汕头市档案馆侨批分馆名誉馆长林庆熙向总书记介绍了潮汕侨胞心系家国故土、支持祖国和家乡建设的历史。
在接受南方日报记者采访时,林庆熙对侨批馆近一年来的诸多变化感触良多。他认为,汕头做好“侨”的文章,要让侨批业的有益启示在新时期、新形势下再次发扬光大。今年3月6日,原汕头市侨批文物馆作为侨批分馆交由汕头市档案馆管理。之后,侨批馆进行了一系列提质升级,于今年6月9日全面对外开放。
侨批展现华侨家国情怀
林庆熙退休前在原汕头港口贸易局工作,由于本身对华侨文化和工作比较熟悉,2012年他便开始从事侨批研究工作,至今已有近十年时间。
林庆熙告诉记者,对于侨批,其实老一辈的潮汕人都不陌生,但他在开始接触侨批时,只是单纯地将其理解为普通的家书,直到后来真正参与研究潮汕侨批文化过程时才理解到其内涵。
“每一封侨批就是一个华侨守信重义、爱国爱乡的故事。”林庆熙说,侨批中所记录的华侨华人在侨居国的生活状况、活动情况及当地的历史和文化发展的信息,独一无二且意义重大,对19世纪和20世纪中国与世界的文化和政治交往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侨批的初衷就是赡养眷属,后来海外华侨又通过这样的方式支援祖国正义斗争。潮汕侨胞不忘根本、心系家国的情怀在侨批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大力传播侨批历史文化
自去年10月以来,各地侨胞后代、批局后人和民间收藏家踊跃捐赠侨批文物,汕头市档案馆侨批分馆的侨批实体馆藏量居全国首位。
与此同时,侨批档案的研究开发工作也在持续进行。
在侨批馆二楼的办公室,林庆熙的桌上堆满了待整理的侨批相关资料。三本侨批档案相关的书籍已完成编撰工作,这是今年计划内准备推出的侨批相关书籍,目前林庆熙已在着手接下来的编撰工作。
林庆熙说,从侨批历史可以看出,过去老一辈潮汕人被迫“过番”,在海外艰难求生,是因为旧中国积贫积弱。而今天,年轻一辈可以自主选择出国留学,学成后再报效祖国。从“被迫”到“主动”,从“仰视世界”到“平视世界”,这是国家强大带来的改变。国家从站起来、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变化进程,对于包括老华侨、侨二代、侨三代在内的整个华侨社会都是一种鼓舞。
“对于青少年而言,更应该保持初心,认识到自己对社会应有的担当和使命。”林庆熙认为,要让民族的根、民族的魂深深地根植于青少年心中,就要做好青少年的教育工作,而侨批文化是最好的载体之一。学习侨批历史文化,能让青少年将侨批精神,特别是诚实守信的精神代代传承。
一个多世纪前,潮汕侨批集腋成裘,聚沙成塔,涓涓细流,汇成大海,从而保障了潮汕经济社会相对繁荣稳定。林庆熙建议,汕头要打好侨牌,做好“侨”文章,可以从侨批业经营中得到启发,赋予汕头华侨经济合作试验区更多的先行先试的特殊政策和优惠措施,让这些有益启示在新时期、新形势下再次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