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活化焕光彩 侨批党史见丹心

“家国情怀寄尺素——江门五邑侨批(银信)专题展”在广东省博物馆开幕

时间: 2021-07-23 11:26:06 来源: 南方日报
【打印】 【字体:

  得知祖国建设需要华侨华人的支持,爱国侨胞梁葆常冲出重重阻碍回国,坚定地支持中国共产党和新中国建设,把在加拿大的资产全部转回祖国。他在侨批里自豪地写下“我用行动来参加革命队伍”。

  细细品读,江门侨批(银信)字里行间有着浓浓的家国情怀。如今,更多观众可以在广东省博物馆里了解、“触摸”这些故事。7月23日,“家国情怀寄尺素——江门五邑侨批(银信)专题展”在广东省博物馆开幕,至9月15日结束。这是继今年4月份江门五邑侨批(银信)走进北京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后,江门举办的又一次高规格的专题展览。展览被列入“2021年广东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名单。

  展览展出馆藏文物史料及民间藏家藏品共130多件,历史图片、史料图片、图表近150幅,分为“何为侨批(银信)、递送侨批(银信)、游子之心、桑梓之情、报国之志、复兴之梦”六个部分。展览还充分发掘并突出展示五邑侨批(银信)的红色印记和背后的故事,融入“侨批中的党史”研究成果,丰富和扩展侨批文化价值和内涵。

  中共江门市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希望借此展览,把传承和弘扬五邑华侨精神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相结合,激励广大观众学习和传承侨批中的红色精神、诚信精神,弘扬家国情怀,让更多社会民众从侨批文化中看到华侨的奋斗历史和杰出贡献,同时也看到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艰苦创业、勤劳勇敢的智慧和文化,让侨批成为展现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将个人命运与祖国命运时刻相连,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多彩展示

  创新形式呈现侨批里的家国故事

  侨批是海外华侨连接家人、家乡、祖国的核心纽带。为更好保护活化侨批(银信),弘扬和传承华侨精神,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广东省人民政府侨务办公室、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指导,中共江门市委宣传部、江门市侨务局、江门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广东省博物馆主办,江门市博物馆承办本次展览。

  展览全景再现华侨从走出国门、回馈家乡到报效祖国的时代记忆,系统讲述侨批中承载的家风故事、诚信故事、爱国故事、民族故事,创新展示“侨批中的党史”故事,集中呈现江门侨胞身居海外心向家国,时刻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的民族之魂。开幕式上,江门还将启动“五邑侨批全球征集活动”,面向海内外征集华侨书信。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中共江门市委宣传部推出系列融媒体报道《侨批中的党史》,讲述五邑银信中的党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凝聚奋进力量。在这一基础上,江门更推出《侨批中的党史》手册。

  观众可以在互动体验中更好了解侨批中的党史和感受侨胞的赤诚丹心。展览设置“侨批中的党史查询系统”和“江门五邑侨批(银信)展”互动体验程序。通过数字侨批的体验程序,观众可以选择党史中的重要时间节点写电子侨批,通过手机带回家或发给亲朋好友,实现展览内容与观众双向沟通。此外,展览提供“侨批明信片”并设置邮政邮筒,观众可以效仿华侨前辈给家人写信并现场邮寄。现场展出的28款侨批(银信)系列文创产品也将满足观众多样化的观展体验和不同角度的文化观展需求。

  以史为鉴观照现实,是展览一大特色。展览浓墨重彩地呈现今日侨乡经济社会发展面貌,奏响奋力打造珠江西岸新增长极和沿海经济带上的江海门户、和广大五邑籍海外华侨华人共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交响史诗。

  多元活化

  让侨批“活起来”火起来

  侨批是近代以来华侨华人的“集体记忆”,其实用价值已退出历史舞台,文化历史价值和影响却越来越大。它展现了华侨深厚的爱国、爱乡、爱家人的家国情怀,也是中华民族讲信誉、守承诺的重要体现,对于弘扬华侨精神、塑造粤港澳大湾区人文内涵、促进海内外文化交流等都大有裨益。

  今年4月,江门五邑侨批(银信)走进北京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著名侨领司徒美堂的孙女司徒月桂参观后感触颇深:“华侨华人的家国情,让人动容,更激励着我们。”

  侨批系牢了侨胞与家乡的情感,增强着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五邑侨批更蕴含着丰富的家风故事、诚信故事、爱国故事、民族故事,见证着行走的中国精神、中国力量。近年来,江门不断赋内涵、善包装、巧推介,在侨批活化展示方面进行大量积极探索,建成台山银信广场和银信博物馆,举办品牌活动“少年中国说”华侨书信朗诵会,走进北京、广州、武汉等10多座城市进行巡展,参与海外侨批交流展示,创作侨批元素文艺作品等,积累丰富经验,取得较好效果,使银信焕发新光彩。

  侨批文创产品让侨批文化更好融入生活。江门充分挖掘和提炼侨批历史文化内涵,从侨批信封、书信等可视的物质文化符号中提炼艺术设计的视觉符号与设计语言,并融入时代性、艺术性、创新性的文创手法,开发一批文创产品等。

  舞台剧、微电影、短视频让侨批背后的华侨故事更加鲜活。大型沉浸式音乐诵读剧《侨批·中国》正在创排中;《侨批里的江门故事》等一批侨批创意微电影、抖音短视频、新媒体创意海报精彩纷呈,打造一系列有内涵、有“网味”、有爆点的新媒体产品,让深藏于博物馆里的侨批文物“活起来”、火起来。

  活化运用好侨批文化,对今天中华文化“走出去”和面对外来文化影响,向世界各国人民展现中华文化魅力,展示中华民族形象,具有特殊的价值。

  近年来,江门不断推动侨批文化对外传播呈现新态势。中央电视台播出《跨越山海的家书》,首集即播出江门五邑银信专题;新华每日电讯刊文《银信纸短,家国情长》,诉说五邑银信里的游子心、桑梓情、报国志、复兴梦。据不完全统计,超过600多万人次阅读过五邑侨批的有关报道。

  “江门侨批研究成果数量多质量高,征集力度较大,保护利用活化成果显著。”广东华侨博物馆副馆长陈宣中说,“江门侨批(银信)保护走在了全省前列。”

  多维研究

  学术研讨会聚“金点子”开“好方子”

  一直以来,江门市协同各有关部门积极推动侨批保护活化,建机制、搭平台、巧推介,高位推动实现理念升华,分类研究实现价值升华,综合保护实现内涵升华,强势宣传实现传播升华。江门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陈冀表示,江门从加强征集保护、夯实学术研究、注入潮流包装、讲好侨批故事等方面探索侨批保护活化的路径方法,努力为侨批保护拓展“新圈子”、汇聚“金点子”、开出“好方子”。

  做好顶层设计和理论研究,才能为侨批保护与推广找到准确方向。

  顶层设计体现着侨批保护活化新高度。江门已制定出台《江门市侨批保护活化工作方案》。这是“侨批档案——海外华侨银信”入选世界记忆遗产后,江门首次出台专项工作方案,横向联动党委、政府、高校,纵向连通研究机构、民间力量、社会资本,为侨批保护活化搭建新平台、打开新视野。

  一方面,坚持党委领导,江门整合宣传、档案、文旅、规划、教育、高校及文艺院团资源,形成既有主旋律又有大合唱良好格局;另一方面,聚焦重点任务,江门系统研究、精心部署三大类十五项工作任务,从侨批档案挖掘、整理、研究、利用等多个层次制定新举措、提出新路径,着力提升侨批保护利用专业化、规范化、社会化水平。

  学术研究是侨批价值凝练与传播的基础,为江门保护活化侨批打开新思路。江门在挖掘侨批文化方面动作不断:高规格举办侨批文化与华侨精神研讨会;中共江门市委宣传部发起成立侨批文化保护活化研究中心,依托五邑大学华侨文化研究院专业力量,打造侨批保护活化研究重要阵地,为侨都在新时期做好侨批保护活化提供学术支撑和创新平台。

  读侨批党史,见尺素丹心。展览期间,江门实现展览、研讨同频共振,举办“侨批中的党史”学术研讨会。届时,国内权威侨批、侨史研究专家将围绕“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海外华侨与中国共产党”“侨批中的旧中国与新中国”“侨汇与新中国”“从侨批透视华侨华人、港澳同胞与改革开放”等进行论述和研讨,汇聚真知灼见、闪耀思想火花。

  评论

  “魂”“形”“道”:

  江门侨批保护活化唱响“三重奏”

  昔日的侨批,今朝又跨越了祖国的南北。

  继今年4月走进北京的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后,“家国情怀寄尺素--江门五邑银信(侨批)专题展”又来到了广东省博物馆。观众可通过一件件珍贵的展品,感受岭南“敦煌文书”的风采。

  侨批记载了老一辈海外侨胞艰难的创业史和浓厚的家国情怀,也是中华民族讲信誉、守承诺的重要体现。我们要保护好这些侨批文物,加强研究,教育引导人们不忘近代我国经历的屈辱史和老一辈侨胞艰难的创业史,并推动全社会加强诚信建设。

  作为中国第一侨乡,五邑地区的侨批以其数量多、历史跨度长、覆盖范围广、内容丰富等特点,在世界记忆遗产保护中具有独特的重要地位。推动侨批的保护、研究和活化,江门责无旁贷、大有可为。

  去年以来,江门勇于担当、创新思维、积极探索,在侨批保护活化工作上形成了具有特色、可供借鉴的多元实践。纵观其一系列举措,坚守传统文化之“魂”、赋能潮流包装之“形”、拓展开放交流之“道”,可以说是关键的“三重奏”。三者相辅相成,从内涵到外在,从时间到空间,推动奏响了侨批保护活化的“江门大合唱”。

  一、文化之魂

  文物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蕴含着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侨批承载了海外华侨华人的苦难史、创业史、爱国史、中西文化交流史,弥足珍贵。

  江门博物馆收藏的侨批超过10万件。面对数以十万计的文物资源,其保护、活化、利用的方向是什么?如果让这些文物“说话”,要“说”什么“话”?

  办历史展览,重在见证历史、以史鉴今、启迪后人。江门把核心放在了挖掘传统文化内涵这一“灵魂”之上,在创造性转化中,更加注重侨批的现实意义,激发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文化自信和传承自觉。

  本次展览分“何为银信、递送银信、游子之心、桑梓之情、报国之志、复兴之梦”六个部分对侨批进行了全面的展示。内容板块的切分,实际上蕴含了侨批承载的传统文化精髓:爱国、爱乡、爱自己的家人。可以说,尺素虽小,却折射了中国人、中国文化、中国人的精神、中国心。

  再深入走进侨批里的故事会发现,华侨身处恶劣环境之中仍不懈奋斗、寄回侨汇赡养家庭,信里不忘叮嘱家人尊师重教、邻里和睦、待人友善,面对国家危难之际踊跃捐款捐物,“巡城马”、侨批局则严守信用确保侨批安全送达,字里行间、一言一行的背后,彰显的就是文明和谐、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核心价值观。

  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源泉,正是江门最为注重的侨批现实意义之一。正如江门市委宣传部所言,“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深入挖掘整理侨批中的家风故事、诚信故事、爱国故事、民族故事,把侨批中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细、讲活、讲生动,立体呈现华侨华人爱国、爱家、爱亲人的朴素情感。”抓住了这一“灵魂”“主线”,推动侨批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就有了内核和根本。

  二、潮流之形

  漫步海口埠的银信纪念广场,648片瓷片打造的20根银信柱按照爱国、教育等不同主题展示银信文化,无形的文化通过创造性的转化,变得可触、可感,真正让文物走出了“象牙塔”、写在了大地上。

  只有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它们才能真正走入百姓的心间。

  以银信广场为代表,江门在侨批活化利用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探索,整合资源力量,善包装、巧推介,通过融入城市、生活、文艺、文明创建,努力让文物活起来。

  潮流包装,让侨批更具有“生活味”。江门市文明办结合文明城市创建推出了以“传承侨批精神,共建文明城市”的侨批红包,结合“留江过年”利用H5技术开发侨批样式的“电子家书”,江门博物馆设计了具有互动性的侨批文创产品。这些探索通过技术手段的加持,把侨批的信封、信笺等转化为视觉符号,变成具有艺术性、实用性的产品,实现了教育性和观赏性的结合、网络化和生活化的传播,取得了较好的传播效果。

  潮流包装,让侨批更具“文艺范”。在江门市委宣传部的推动下,大型沉浸式音乐诵读剧《侨批·中国》正在创排中;央视《国家记忆》栏目以五邑银信为主题,推出了《跨越山海的家书》三集纪录片,向全国展示了五邑银信的独特魅力;南方日报和江门市委宣传部推出了“侨批里的江门故事”系列新媒体产品,以微电影形式讲述华侨黄卓才与父亲的感人故事。通过微电影、纪录片等艺术形式,江门把侨批背后的华侨精神搬上舞台荧屏,既满足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需要,又以潜移默化的形式成风化人、沁润人心。

  三、交流之道

  文明因交流互鉴而精彩。

  侨批一头连着故乡,一头连接海外,既具有本土性,又具有世界性,是促进文化交流的独特载体。发挥侨批的“文化桥梁”作用,江门着力拓展开放交流之“道”,构建包括学术交流平台、市际交流平台、海外展示平台在内的立体交流格局,让侨乡文化、中华传统文化在更广阔的时空中焕发光彩。

  以银信为核心形象元素,江门创新推出了“少年中国说”华侨书信朗诵会的品牌活动,走进北京、广州、武汉等10多个城市进行巡展,吸引了海内外众多青少年参加,传播了侨批文化、增进了文化认同。

  2020年12月,市委宣传部与五邑大学共建的侨批文化保护活化研究中心揭牌,中心依托五邑大学的多学科侨文化研究力量,整合江门市、广东省和国内外各方面的侨文化资源,开展省内外、境内外合作交流,为侨批的科学研究、活化利用、开放交流搭建了更强的学术支撑平台。

  与此同时,江门还积极促进与汕头、潮州、梅州等侨批大户在学术交流、侨批展示等方面进行合作,探索交流展览、互动宣教,探索依托海外华人社团交流活动,助力侨批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进一步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

  文化是内涵之根,形式是外在之美,开放是共荣之路。三轮驱动之下,侨批保护活化的“江门号”,在前进的道路上更加动力十足。

  看点

  1  一串红色故事

  结合党史学习教育,展出侨批中承载的红色故事,并推出“侨批中的党史”画册。

  2  一批文创产品

  推出侨批(银信)茶饼、明信片、用侨批(银信)印章设计的口罩等10余款文创产品,让观众在寓教于乐的参观中,更加生动、形象地了解侨乡历史、文化。

  3  一次全球征集

  为科学保护和合理运用侨批这一文化瑰宝,江门向全球华侨华人发出公告,征集五邑侨批(银信)及与侨批相关物件。

  4 一种互动体验

  展览设置“侨批中的党史查询系统”以及“江门五邑侨批(银信)展”互动体验程序。观众可以效仿华侨前辈给家人写信并现场邮寄,活化利用侨批(银信)及侨乡历史文化资源。

  5  一个逐梦之旅

  展览除了讲述侨批历史故事外,还浓墨重彩地呈现了今日侨乡经济社会发展面貌,奏响奋力打造珠江西岸新增长极和沿海经济带上的江海门户、和广大五邑籍海外华侨华人共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交响史诗。

  6  一场高端研讨

  作为本次展览的主题拓展延伸内容,主办方举办了“侨批中的党史”学术研讨会,邀请来自北京、福建以及省内一批国内权威侨批、侨史研究专家,围绕“侨批中的党史”学术研讨会主题,开展论述和研讨。